近期,中央網信辦指導網站平臺開展重點排查整治,處置違法違規賬號,通報了“撿瓶子賣錢掙學費”等“視覺貧困”謠言?!疤煲哑岷?,小女孩臉上掛著稚嫩單純的微笑,每天晚上卻要靠撿瓶子賣錢交學費”,這樣一條短視頻讓不少網友直呼心酸。然而事實真相并非如此,小女孩系被利誘拍攝,視頻內容都是拍攝者教的,現實里并沒有這回事。
打開視頻或直播平臺,各式各樣的賣慘劇情并不鮮見。視頻中劇情是假的,場景是假的,只有博流量的目的是真的。他們將孩子當作道具,將賣慘當作劇本,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,抹黑了當地民生工作,污染了網絡空間。
一
一些網絡賬號為了“博眼球”,采取擺拍、編排、造謠的方式,制造虛假貧困視頻,利用公眾的同情心,謀求個人利益。其實,這背后都是滿滿的套路,大致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。

假視頻,真套路 圖源:網絡
父母“雙亡”型。以無人照顧、懂事可憐的小孩為看點,引發網友對貧困弱小的憐憫,從而騙取打賞甚至捐款。比如,一名網民發布了一則“叔叔只能這樣了”的視頻,小孩站在房屋面前,說自己無父無母,只能幫鄰居干活并照顧撫養弟弟妹妹。該視頻在短時間內就獲得超過10萬次轉發,但相關部門實地調查后發現,視頻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。 老人“無依”型。這類視頻讓白發蒼蒼的老人作為出鏡對象,利用的是網友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童年回憶,或者是“子欲養而親不待”的孝心。比如,有些老人直播,簽名寫的是“鄰居、孫子幫弄的,希望大家刷刷禮物,幫助一下生活困難的我”,還有的旁邊放塊紙皮寫著“不會講解,請大家自助下單”,若仔細分辨,有些直播竟然是循環播放的錄像。作物“滯銷”型。這類視頻一般是身著沾滿泥土的衣裳、臉上布滿皺紋的農民傴僂著腰,望著地上的果子、蔬菜流著淚,屏幕上緩緩出現“滯銷!好心人我們一起幫幫老人家”的字樣。有網友發現畫面中的農民一會兒在東北賣大米,一會兒在海南賣芒果,劇情則今天蘋果滯銷,明天櫻桃要爛了。這些拙劣的手段,指向騙取關注、吸引流量,實現帶貨、非法牟利的黑心。反復喊“狼來了”的結果,損害的是網民寶貴的信任。

“滯銷大爺”被濫用于悲情營銷虛假廣告 圖源:網絡
個人“破產”型。此類劇情瞄準的群體是負重前行的中年男人,用個人自強不息的“經歷”引發共鳴。比如,某短視頻平臺上出現許多號稱“負債百萬”的人,他們在城市街頭啃著饅頭,訴說個人的奮斗“故事”,通常以“欠債、眾叛親離、重新奮斗”為主線,獲得流量關注后,再通過打賞、帶貨、賣課、加盟等方式“翻身上岸”,最終達到賺錢目的。 家庭“矛盾”型。此類劇本最容易吸引中年女性,有意將生活的“一地雞毛”放大扭曲,哭訴丈夫“惡行”演繹情感糾紛,甚至惡意制造婆媳對立、男女對立,讓觀眾代入其中,并深入參與到調解中。比如,有多個商家表示可以為主播提供賣慘劇本訂制,部分劇本的標題為《婆婆不帶孫子還要我孝順》《倚老賣老還不管不顧》等。 身患“大病”型。還有一些視頻或主播以重病絕癥人生苦難為賣點,歪曲虛構事實,傳遞虛假信息,騙取觀眾眼淚。比如,一名美妝網紅發布一段長約8分鐘的視頻,講述“被確診為肝癌的經過和心情變化”,但就在網友被其打動時,視頻的最后一秒字幕卻提示內容均為虛構,不少網友質疑其存在誤導。后來,該網紅賬號所在的多個平臺均宣布對其處罰。
二
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,我國短視頻用戶超10億,人均單日刷短視頻超2.5小時??梢哉f,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首要渠道、日常消費的重要渠道。短視頻的本意是記錄和分享生活,那些以“賣慘”為噱頭的騙局是花樣翻新的網絡詐騙升級版,其形成原因復雜,影響危害巨大。

組的是專業的團。雖然鏡頭前面只是一個人,但在鏡頭后面,有著一個運營團隊。這些子虛烏有的“凄慘”故事已經做成了一門丑惡的生意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,從演員到劇本,從營銷到推廣,各個環節都有“專業人士”存在。據媒體報道,有的直播在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后,主播會先審核劇本大綱,直播前還會對戲,可謂是“敬業”精神十足。 演的是虛假的戲。賣慘的劇情,越離奇越受人關注,但在真實的世界,并沒有那么多離奇的故事。那些編出來、演出來的賣慘,語言夸張、動作生硬,劇情千篇一律,“只要自己不尷尬,尷尬的就是別人”,這是對真正苦難的消解,是對真實生活的褻瀆。令人擔憂的是,假的多了,人們便不愿再相信真的,真正有需要的人就可能得不到幫助,這對公共慈善事業無疑是一種損害。

不能讓“悲情騙局”成為致富密碼 圖源:網絡
騙的是善良的錢。賣慘短視頻或直播在故事的外殼下,套的大多是帶貨的內核,而且所銷售的商品多為假冒偽劣,存在詐騙嫌疑。他們并沒有指望能騙到所有的人,那些看似老套或笨拙的劇情,其實是對詐騙對象人群的篩選。下單的往往是老年人,他們想方設法博取老年人的同情和信任,甚至有的主播會親切地稱呼觀眾為“叔叔阿姨”“爸爸媽媽”“爹娘”等,營造出一種親情且溫暖的氛圍,目的還是為了騙錢。

“賣慘帶貨”當休 圖源:新華社
鉆的是平臺的空。為何賣慘短視頻會大行其道?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平臺在清理行業亂象時,往往高高舉起,輕輕放下。而且根據一些平臺的推送機制,一旦某個地區或事件收獲了大量注意力,平臺就會將同類型的內容反復推送到用戶眼前,以期擴大熱度。同時,在賣慘短視頻的真假鑒別上,的確存在一定難度,有的是全假,有的是半真半假。傷的是網民的心。賣慘短視頻或直播以善之名行不齒之事,消耗了大量的社會信任感,破壞社會風氣,助長麻木冷漠之風,這是最為可怕的,尤其當極端事件發生,人們對現實中的“扶不扶”挪移到了網絡上的“幫不幫”,這動搖的是社會友善互助價值觀的根基。比如,男子石某文通過某直播平臺發布賣慘視頻認識了薛某,石某文編造各種理由,至案發騙取薛某錢款多達78萬余元,導致薛某因網貸不拖累家人而自殺身亡,這一事件讓不少網友為之心寒。
三
對虛假與丑惡的容忍,就是對罪惡的放縱、對正義的壓制?;ヂ摼W是我們共同的家園,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人人受益,賣慘短視頻當休矣,應堅決把虛假賣慘“整慘”。

警惕“視覺貧困” 圖源:freepik
平臺應擔責亮劍。近年來,直播與短視頻平臺發展迅猛,“拼內功”的時代已經到來。平臺要認識到,保護用戶的真實美好感受,實際上就是在保護平臺的立身基石。相關網絡平臺應主動擔起主體責任,嚴格把好審核關、準入關,發現違規賬號及時懲處,避免持續混淆是非,玷污網絡環境,對擺拍賣慘現象的打擊,需要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。 監督應跟進查糾。通過“虛假賣慘”的方式帶貨,本質上是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虛假宣傳行為,涉及法律底線問題,決不容逾越。對賣慘短視頻或直播的治理,不能單打獨斗,更在于多方關注、多管齊下、多措并舉。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短視頻內容導向管理,對管理不力、屢屢出現問題的平臺,善于運用約談整改、行政處罰、通報曝光等手段,形成有力震懾,鏟除滋生土壤。 網友應擦亮慧眼。當前網絡信息魚龍混雜、良莠不齊,這是一時難以徹底扭轉的現實。廣大網友要對這類內容抱有一定的防范戒心,努力提升清醒的認知力和鑒別力,特別是有人借此帶貨,要三思而后行,避免善心被利用。同時,發現“擺拍賣慘”短視頻或直播等不良行為,網友要勇于譴責喊打,及時向相關平臺舉報,讓這種假惡丑現象沒有藏身之地,共同營造健康有序、向上向善的美好網上精神家園。 劣幣不能驅逐良幣,賣慘直播短視頻既吸睛又“吸金”的狀況必須過去。我們要呵護網民內心深處的善意,讓真正有需要的人獲得幫助,而不是被欺詐者所淹沒。善意是社會寶貴資源,不容被虛假劇情消費,不能被“視覺貧困”綁架。